法蘭克福車展上一款造型大膽、參數驚人的電動車吸引了不少關注者的眼球,號稱超過600KM公裏的續航與少於五秒(性能版、普通版為六秒)的百公裏加速成績也讓不少缺乏素材的媒體吹捧其為來自台灣的特斯拉,然而筆者稍稍挖掘一番,就嗅到了不少PPT造車的痕跡。(文中發布會截圖由於視頻來源分辨率較低較為模糊,請讀者見諒)

一場口氣驚人的台灣媒體通氣會

筆者在看到不少媒體吹捧“昶洧”(音:chǎng wěi)為來自台灣的特斯拉後,不禁想要看看這家來自台灣的“電動車”生產廠商是如何從從未耳聞到法蘭克福車展上如此聲名鵲起的,首先想到的是其是否在台灣媒體上發聲、被本地媒體報道過,於是就看到了一場口氣驚人的媒體通氣會。

這場媒體通氣會上,昶洧股份有限公司的CEO沈瑋(Wellen Sham)先生上來就向媒體普及了“電動車不是車”、“我們要造四個輪子的電腦”等概念,並強調了本公司對於知識產權的掌握、獨立研發的能力等等,並聲稱並無“策略夥伴”(也即技術合作方),隻有代工廠合作,旗下電動車是台灣設計、歐洲代工!

如此一款台灣設計、歐洲代工的“computer with 4 wheels”引起了筆者繼續看下去的好奇心,隨後半小時接連而至的信息量讓筆者認識了新世界。為了避免讓大家覺得筆者是在斷章取義,特地將發布會的文字整理成稿附在文末,並附發布會全場視頻一枚。經營團隊兩人即可成虎,名校畢業生就能扯大旗

在大張聲勢告知媒體自己“不會造車”,但是“很會造電動車”之後,沈瑋先生開始給大家介紹自己公司的經營團隊,筆者本來猜想上來介紹的得是從各大汽車公司挖來的高管,表現自己製造“電動車”的深厚功底,然而沈瑋先生上來強調的是員工的“名校背景”,有“美國的史丹福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德國知名的學府”、“意大利的學校”、還有“台灣大學”,“台大的畢業生在我們這裏都可以開同學會了”!這一通介紹,卻是讓筆者看到了大陸年輕人開設創業公司時用來招徠天使投資的“商業企劃書”的身影。

“教育背景”介紹完畢之後,終於看到了高管介紹,然而除去作為CEO的沈瑋自己與另外一位有著台灣代工行業工廠管理背景的本土運營長/COO外,僅介紹了兩位有汽車行業背景的高管,分別是被稱為“從一張白紙開始設計出布加迪威龍”的技術長/CTO——Peter Tutzer,與“設計出福特沿用至今的整車裝配流程”的生產長——Franz Schulte,這幾位的背景我們稍微再作深挖,隻是,號稱已經做出續航超過600KM、技術獨立研發的電動車製造公司,僅有這麼兩位汽車行業背景的高管,怕是真的瞄著顛覆行業而去,不需要汽車行業的經驗了吧?

核心技術秘而不宣是保密還是虛張聲勢

在講過經營團隊之後,沈瑋先生又聊了幾句R&D,然而這一筆者迫切期待的內容被以下幾句話草草帶過,“那其他我們R&D方麵,為什麼不寫出來?因為R&D通常都不需要這樣寫,因為R&D是不對外的,是對內的”對內不對外,那至少研發體係、研發部門構成給我們看下吧?然而並沒有。

在把上海地方的八萬塊鐵皮車牌介紹為整個中國汽車市場的電動車機遇,並宣揚自己即將登場法蘭克福車展之後(該媒體通氣會為今年6月份召開),沈瑋先生給大家宣講了一下公司的核心技術與專利,其中“在申請”的為18項,“目標今年申請”(通氣會召開時已為今年6月30日)的為60-80項,已通過的為一項與GPS相關的專利,且為“七年前申請”;核心技術方麵,不知是沈先生視電池一致性為無物,還是誤解了PPT上的模組化車身平台,沈先生對於模組化車身平台的解讀是“特斯拉沒有模組化,模組化什麼意思?就是說把它分成好多個模組,有一個部分的電池壞掉了,隨時可以更換,比特斯拉要省,特斯拉整片要拿下來換”,同時沈先生還介紹了具有“顛覆性”的“Sushi Concept”車身平台係統,筆者難以參透其高深之處,如何車身套底盤如套娃一般輕鬆,還請讀者稍候閱讀文末整理的發布會文字稿。

在扯過工廠選址、14年底才規劃建立的R&D中心之後,沈先生又扯起了未來願景的大旗——“無人駕駛”,並譏諷奔馳的無人駕駛汽車為“路上沒有人的駕駛”,同時稱自己為“不吭聲”做無人駕駛,沒有做成功之前絕對不吭聲,筆者隻能說,這文字遊戲還是沈先生強。歐洲代工廠怕才是主要技術提供方,參加車展怕都是Zagato代勞

在昶洧的官網(http://www.tpmoto.com/)披露的信息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昶洧Thunder Power的電動車造型為意大利著名設計工作室Zagato所設計,而媒體通氣會現場沈先生一再聲稱技術自主研發,歐洲合作僅為代工廠的代工廠中,卻包含了如老牌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兼汽車工程谘詢大廠——Bosch(具有電動車動力總成設計能力)、賽車底盤設計工作室——Dallara、意大利汽車零部件供應商——Magneti Marelli、德國汽車內外飾設計工作室——csi,等等並無代工能力、卻有著完整汽車係統乃至電動車解決方案設計能力的零部件供應商,不禁令人質疑起昶洧到底是獨立研發電動車,還是獨立“聯係供應商來研發”電動車呢?

同時在沈先生展示昶洧電動車獨立參展法蘭克福的展台平麵圖與概念圖時,每一張PPT下方都有著大大的Zagato Logo,不禁讓人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不會是作為展車設計方的Zagato,一手操辦了從設計到製作展車、報名參展、設計展台、再到參加車展的全部過程吧?

驚人參數怕是PPT畫餅,同捷背景已是過往煙雲

扒到這裏,筆者還未對昶洧電動車的技術參數完全不信,畢竟歐洲老牌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背景放著,講不定Bosch攢著大招,600+KM續航隨手可得呢?然而接下來對於昶洧公司的深扒,讓筆者不禁覺得這驚人參數,怕隻是PPT上的畫餅、台灣版的PPT造車。

昶洧公司的前身是台灣手提電動工具廠商“力武電機”,沈瑋作為股東入股後將其多次改組改名,從“力武電機”改名“雷風”,再由“雷風”改名“昶洧股份”,並且從2013年底開始打算涉足電動汽車產業。

一家2013年底才打算涉足電動汽車產業的公司,兩年之後就號稱做出了600+KM續航的電動汽車?筆者對於如此台灣速度陷入了深深的震驚之中。

此時的筆者依然想方設法要證實昶洧公司在兩年多以前就開始涉足電動汽車技術,於是筆者開始在LinkedIn網站上開始尋找,Thunder Power或是昶洧公司的歐洲汽車行業背景雇員,尋找的結果讓筆者陷入了深思,前文介紹過的生產長——Franz Schulte在福特汽車的履曆截至為Prototype Engineering的Supervisor,也就是介於普通的雇員與管理層相間的位置,此後又就職德國汽車係統設計公司EDAG任原型車製作項目的經理,常年製作原型車的工程師用來進行生產管理,昶洧倒是用人有一手;

LinkedIn網站上僅有的另一位歐洲汽車行業背景雇員是有著法拉利可靠性與耐久性部門驗證工程師履曆的Powertrain Chief Engineer,在昶洧公司履新僅3月。

筆者此時的想法是昶洧公司的雇員可能不喜用LinkedIn,不過一再Google的結果,也沒能找到昶洧公司其他的歐洲汽車行業背景雇員,倒是找到了先前提到的技術長/CTO——Peter Tutzer,這位仁兄看起來是一位汽車行業的“持續”創業者,在2003年結束了其在Bugatti的工作之後(作為背景資料,Veyron在2003年遭遇技術瓶頸,當時大眾大佬皮耶希獨裁下大批工程師離職,項目於2005年才重新看到量產的曙光),又在Lotus就職過一段時間,在來到昶洧公司之前,剛剛在一家摩納哥的跑車初創公司Laraki見證這家初創公司的破產。

筆者此時又翻找到有媒體介紹昶洧公司與大陸汽車設計的前輩級公司——同濟同捷的背景關係,然而一番梳理之後,筆者再次失望,原來沈瑋先生就是兩年前同濟同捷禍起蕭牆、股權內鬥的主角之一——沈瑋侖(當時見諸報端的名字,與其英文名Wellen Sham更像),由於不同意大股東、同濟同捷創始人雷雨成的決策,作為投資人之一的第二大股東沈瑋侖當時起事還曾試圖通過將昶洧公司換股同濟同捷來實現絕對控股權,隻是之後方案在董事會上未受通過才流產,此後同濟同捷幾經輾轉,已寄居河北一家民間資本名下,與昶洧公司不再有任何關聯。一番調查之後所發現的,沈先生曾見證了中國汽車工業自主研發先鋒——同濟同捷的沒落,這可能是筆者這篇長篇大論中唯一對沈先生造車有利的一點了。結語

口氣驚人怕是PPT畫餅,號稱自主研發卻是歐洲供應商供血,核心團隊、知識產權無一能支撐其成為一家整車製造公司獨立存在,台灣昶洧,怕是比大陸幾家新興造車團隊要更不靠譜一些。

全場視頻(建議在WIFI情況下觀看,土豪除外)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