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广播公司的启示 四个角 10 月 31 日美国空军将在北领地部署 6 架 B-52 轰炸机的计划是美国准备与中国开战的最新信号,并证实了澳大利亚两党对这些谋杀计划的承诺。

五角大楼将把 B-52 部署到凯瑟琳附近的廷达尔空军基地。 美国轰炸机此前曾在北领地与澳大利亚军队进行过演习,但这将是他们第一次在北领地进行演习,很可能在旱季期间一次持续六个月,当时澳大利亚、美国和其他盟国进行涉及数千名士兵的广泛战争游戏。

据报道,除了使轰炸机通过廷达尔轮换外,美国还将在该基地花费数千万美元,建造一个飞机停机坪、一个中队作战设施和一个维修中心来支持它们。

B-52 轰炸机的设计目的只有一个——投掷常规武器或核武器的远程任务。

澳大利亚可能远离美国空军的目标——中国——但这就是轰炸机将驻扎在这里的原因。 中国不断增长的军事能力使美国在该地区最大的军事基地——冲绳和关岛——容易受到中国导弹袭击。 相比之下,除了中国的洲际弹道导弹外,澳大利亚北部几乎遥不可及,但足够近,B-52 可以轰炸中国并一次出动返回基地。 美国空军证实 四个角 报告指出,“向澳大利亚部署美国空军轰炸机的能力向对手发出了关于我们有能力投射致命火力的强烈信息”。

接纳 B-52 轰炸机的决定代表了澳大利亚在美国战争计划中融入的重大进步。 它是在没有任何议会投票或公众监督的情况下制作的,只有在 四个角 在美国招标文件中发现了这一点。 即使在放映后的第二天被问及这些爆料时,安东尼·艾博年总理也拒绝讨论,只是说:“我们不时与美国联盟中的朋友接触。 有美国海军陆战队轮流驻扎在澳大利亚,包括达尔文。”

根据美国关于美国海军潜艇访问澳大利亚港口的公约,如果轰炸机配备了核武器,美国不会通知澳大利亚公众。 美国和澳大利亚等盟国表示他们正在捍卫的民主如此之多。

廷达尔的升级是美国在该领土更大的军事足迹的一部分。 从奥巴马政府开始,美国在达尔文轮换海军陆战队,最初每年大约有 250 人,但在除了名义上的美国基地之外,增加到 2,000 人。 美国将斥资 10 亿美元在达尔文建造 11 个巨大的燃料储罐和一个弹药掩体,使美国能够利用澳大利亚北部作为发动战争的平台,而无需依赖关岛或夏威夷的珍珠港。 这将增加美国军事人员在该领土的部署。

四个角 还报道了秘密间谍站 Pine Gap 的重大扩建,该站由美国和澳大利亚情报机构共同管理,位于爱丽斯泉外 25 公里处。 Pine Gap 是美国最强大的外国情报收集设施。 它可以监听从中东和非洲到印度洋、亚洲和太平洋的广大地区的任何地方的通信(以及澳大利亚本身的国内目标)。 这些信息直接传送给美国地区军事指挥部和五角大楼,使美国能够发动和维持战争。

这些举动符合更广泛的美国鹰派军事姿态。 在拜登政府最近的国防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中,白宫将2020年代定义为“大国之间地缘政治冲突”的“决定性十年”。 美国将中国视为其主要对手,因为它是“唯一一个既具有重塑国际秩序的意图,又越来越具有这样做的经济、外交和技术实力的竞争对手”。

美国将澳大利亚以及日本和韩国视为其在印太地区最重要的盟友。 澳大利亚是五角大楼兵棋推演的南部基地,是美国空军和海军的发射台,也是在发生公开敌对行动时封锁中国商船的基地。 澳大利亚现在通过 AUKUS 伙伴关系和四边安全对话完全融入美国的战争计划。

这与维护印太和平无关——将军、政治家和外交政策智囊团提供的理由。 通过同意与美国合作以维持其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的统治地位,澳大利亚正试图维持对该地区许多人来说是地狱般的现状。

美国发动了凶残的战争,最臭名昭著的是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在印度支那,导致数百万人死亡。 它支持独裁者和专制政权,从印度尼西亚的苏哈托和菲律宾的马科斯到今天的泰国将军。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核武器储备,是唯一在战时使用核武器的国家。 它的“基于规则的秩序”主要是为了美国跨国公司和美国银行利用该地区的贸易和投资机会的利益(尽管令美国感到沮丧的是,中国自己过去曾利用过这种“秩序”二十年)。

在很大程度上,澳大利亚一直是忠诚的副手和好战伙伴,并不是因为它只是美国的傀儡,而是因为澳大利亚统治阶级将强大的美国视为其地区野心和牟取暴利的先决条件。

澳大利亚决定向美国提供基地设施,不仅增加了一场可能导致印太地区数百万人丧生的可怕战争的风险,而且也使澳大利亚本身成为目标。 中国已经明确表示,任何直接参与对华攻击或提供设施发动攻击的国家均视为敌对国家。 最可能的爆发点是台湾,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曾发誓要与中国大陆“统一”。 一些鹰派智库认为,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最早可能在 2025 年发生。

印太地区的战争必须停止,否则将导致灾难。

Source: https://redflag.org.au/article/us-bombers-nt-increase-risk-war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