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会议于 1972 年 6 月 5 日开始。联合国图片/Yutaka Nagata。

1972年,酸雨正在摧毁树木。 鸟类因滴滴涕中毒而死亡,各国都在与石油泄漏、核武器试验造成的污染和越南战争对环境的危害作斗争。 空气污染正在跨越国界,危害邻国。

在瑞典的敦促下,联合国召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代表以寻求解决方案。 那次峰会——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 50 年前于 1972 年 6 月 5 日至 16 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标志着全球首次努力将环境视为全球政策问题并确定其管理的核心原则。

斯德哥尔摩会议是各国如何看待自然世界和所有国家共享的资源(如空气)的转折点。

它促成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成立,以监测环境状况并协调应对主要环境问题。 它还提出了至今仍对国际谈判构成挑战的问题,例如谁负责清理环境破坏,以及预计较贫穷的国家可以做多少。

值此斯德哥尔摩会议 50 周年之际,让我们看看半个世纪以来的环境外交引领了何方,以及未来几十年出现的问题。

斯德哥尔摩会议,1972 年

从外交的角度来看,斯德哥尔摩会议是一项重大成就。

它突破了依赖国家主权概念的联合国系统的界限,并强调了为共同利益采取联合行动的重要性。 会议聚集了来自 113 个国家和联合国机构的代表,并创造了包括环境倡导团体等非国家行为者在内的传统。 它制定了一项宣言,其中包括指导全球环境管理前进的原则。

一段联合国视频捕捉到了斯德哥尔摩会议内外的场景,包括年轻的抗议者和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的演讲。

该宣言明确承认各国“根据本国的环境政策开发本国资源的主权权利,以及确保其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活动不会对其他国家或超出其限制的地区的环境造成损害的责任”。国家管辖。” 一项行动计划加强了联合国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并确立了环境署作为全球环境权威机构的地位。

斯德哥尔摩会议也将全球不平等置于聚光灯下。 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质疑在这么多人生活贫困的情况下优先考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印度的担忧:这种新的环保运动会阻止贫困人口使用环境并加剧他们的贫困吗? 造成环境破坏的富裕国家会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吗?

地球峰会,1992

二十年后,1992 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地球峰会——提供了答案。 它拥护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这以多种方式为达成政治共识铺平了道路。

首先,气候变化清楚地表明人类活动可以永久改变地球,因此每个人的赌注都很高。 当务之急是建立一种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动员各国、社会的关键部门和人民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

二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相互依存。

最后,虽然期望所有国家都追求可持续发展,但人们承认发达国家有更大的能力这样做,而且它们的社会对环境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地球峰会产生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今天继续进行的全球气候谈判奠定了基础; 《生物多样性公约》; 不具约束力的森林原则; 以及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总体行动计划。

取得进展,但面临重大挑战

过去 50 年来,人们对环境挑战的认识不断提高,这导致了国家环境机构的普及和全球环境法的发展。

全世界已经齐心协力阻止臭氧层的破坏,逐步淘汰含铅汽油,并遏制燃烧产生酸雨的化石燃料产生的污染物。 2015年,联合国成员国通过了17个具有可衡量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签署了《巴黎气候协定》。 各国承诺在 2022 年制定一项减少塑料污染的条约。 气候变化和可持续资源利用也成为外交政策制定、国际组织和公司董事会的更高优先事项。

但是,尽管环境外交表明取得进展是可能的,但世界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温室气体浓度仍在增加,气温上升正在助长毁灭性的野火、热浪和其他灾难。 超过 100 万种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这可能导致地球上自恐龙时代以来最严重的生命损失。 全球 99% 的人口呼吸的空气质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污染物标准。

未来 50 年:值得关注的趋势

随着环境外交进入下一个 50 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被提上议事日程。 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新趋势。

循环经济的想法正在引起人们的兴趣。 人们每年生产、消费和丢弃数十亿吨材料,而回收或再利用的只是一小部分。 持续努力创造更加循环的经济,消除浪费并保持材料的使用,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和恢复自然系统。

自然权利和动物权利的倡导在环境外交中日益突出。

外太空是另一个主题,随着私人太空旅行的发展,它越来越成为人类探索和定居野心的领域。 太空垃圾正在堆积并威胁着地球的轨道空间,而火星探索引发了有关保护太空生态系统的新问题。

斯德哥尔摩会议 50 周年是一个重要的机会,可以在今天利用环境外交保护和再生地球的同时思考未来的发展权利和责任。

本文根据知识共享许可从 The Conversation 重新发布。

Source: https://www.counterpunch.org/2022/06/07/245591/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