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 年,世界银行发布了一份名为 化解老年危机:保老促增长政策,其中概述了旨在减少国家对老年支持的义务的一系列私有化政策。 作为通过削减公共投资来精简国家机器的努力的一部分,各州试图将退休储蓄重新导向资本市场。

退休危机和对福利国家的攻击相结合,为新自由主义者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试图拆除公共退休制度并为金融资本开辟新的可能性。 在奥古斯托·皮诺切特领导的智利将国家养老金体系私有化为个人退休账户的养老金政策的基础上并使之全球化,世界银行及其亲信将养老金私有化提上了全球政策议程。 这导致许多国家废除了国家养老金制度。

世界银行报告发表近三十年后,北美养老确实陷入了危机,但危机是由报告本身所代表的思维类型造成的。 这是多年来将退休成本下载到个人身上的结果,而牺牲了社会化系统的老龄化。

在整个工业世界,国家养老金私有化与对职业养老金的攻击相吻合。 全球北部工会密度的下降为资本家提供了掠夺养老金储蓄并将退休成本转嫁给工人的机会。

这得益于从固定收益养老金向固定缴款养老金的转变。 固定收益 (DB) 计划和固定缴款 (DC) 计划之间的区别在于风险分配。 DB计划中的雇主,如果该计划在市场上表现不佳,则有责任弥补不足——作为福利支付给工人的金额是一成不变的。 然而,在 DC 计划中,所有保证都是雇主的初始贡献——如果市场在您退休前一天崩盘,那么您的运气就大打折扣了。

DC 计划显然对雇主非常有吸引力,这就是为什么商业游说团体如此集中地推动用 DC 计划取代 DB 计划。 DB 的计划,如花言巧语一样,已经过时——是钢铁巨头和汽车巨头时代的遗物。 未来需要灵活性,而灵活性意味着 风险. 结果是公司受到了保护——工人没有。

用 DC 计划取代 DB 计划是新自由主义政府和企业正在进行的退休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这当然不是将退休责任变成个人责任的唯一方式。

国家养老金覆盖面不足和职业养老金覆盖面不足意味着资产所有权在为人们提供退休保障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 撒切尔主义的“所有者社会”设想预设福利国家可以完全被个人财产所有权所取代。

但随着住房融入全球金融市场,大多数人都无法获得所有权。 虽然许多人依靠自有住房来替代稳定的养老金,但养老基金已成为豪宅和住宅房地产的重要参与者。 对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和直接财产所有权的投资使养老金在全球住房金融化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有助于放大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房屋被视为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而不是居住和变老的地方。

反向抵押贷款通过向他们的房屋贷款来吸引陷入财务困境的老年人。 这些抵押贷款是剥削性、个性化退休制度的一个关键原则,在这种制度下,缺乏适当的养老金为金融家以住房形式积累大量资本开辟了有利可图的途径。 2021年9月,安大略教师养老金计划收购了加拿大最大的反向抵押贷款提供商HomeEquity Bank。 数十万安大略教师的退休储蓄——他们无疑应该得到稳定的退休生活——取决于 缺乏储蓄 为他人。

养老基金由于其转化为投资资本,在日常生活金融化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使得变老所需的所有商品变得越来越昂贵。 有些人的退休取决于其他人的不可能,而矛盾的是,日常生活的危机是它的基石。

人口老龄化的幽灵继续困扰着政策制定者。 2021 年 5 月, 纽约时报 警告世界人口“长期下滑”,为我们越来越无力支持全球老年人敲响了警钟。

然而,这些警报有助于转移我们对根本问题的注意力。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伪装成人口问题的政治问题。 人口老龄化群体应该被理解为一场危机并没有与生俱来的理由——这只是一个原因,因为变老已被金融利用为盈利机器,而所有风险都被推到了退休人员身上。 如果养老金制度旨在为老年人服务而不是为资本市场服务,那将不会有问题。 如果“保老”比“促进增长”更重要,那么应对即将到来的灾难就会容易得多。

部分地 因为 世行尽最大努力,“老年危机”来了。 脆弱的 401(k)、崩溃的 DC 计划和飙升的住房成本都汇集在一起​​,使退休成为许多人的可怕前景。 在休闲中变老的机会不应该是少数人的专利。 我们都应该在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放松和追求我们的激情,而不是强调我们的财务安全。

养老基金控制着数万亿资产,这意味着它们掌握着全球经济的主要杠杆。 这种控制不应该不战而退——它应该是一个斗争的领域。 劳工运动必须寻求制定退休政策。 经济历史学家桑福德雅各比最近强调了有组织的劳工参与养老金资本的政治局限性,但这并不一定需要如此。

如果工会对养老基金拥有完全的民主控制权,那么对退休社会基础设施的全面改革可能会摆在桌面上。 养老资本应该投资于非市场住房等领域,并完全脱离全球金融体系。

由于人们的住房、医疗保健、食品和药品不受市场约束,养老金只是作为补充收入才需要的世界是一个值得为之奋斗的世界。 养老基金通过参与日常生活的金融化来重现其自身的必要性,但它们也可能成为退休改革的核心。



Source: jacobin.com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