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来源:JJ Harrison – CC by-SA 4.0

2022 年,美国陆军选择贝尔德事隆的倾转旋翼机 V280 作为黑鹰的替代品。 这让不少人眉头一皱。 由海军陆战队和特种作战司令部驾驶的 V-22“鱼鹰”倾转旋翼机的记录只能委婉地视为不完整。 它的采购和收购过程非常奇怪,最糟糕的是,它在继续保持热心追随者的同时却有杀死用户的倾向。 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人因在任何其他政策背景下被视为刑事疏忽的行为而被追究责任。

V-22平台是军方部署的第一个倾转旋翼机,是一个结合了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和垂直起降艇特点的奇怪生物。 它最初的灵感来自五角大楼在被称为“鹰爪行动”的人质救援行动失败后向贝尔和波音提出的请求。 1980 年 4 月,卡特政府试图营救被伊朗当局扣押的美国公民,结果导致 5 名空军人员和 3 名海军陆战队员死亡。

该平台预计飞行至 2055 年,但其履历却充满了血迹。 2007年之前,曾发生过四起事故,造成30人死亡。 最初的五架原型机中的两架在 1990 年代初遭遇了多次致命事故,导致 30 人死亡,尽管它于 2007 年正式投入海军陆战队服役。2007 年之后,又发生了 10 起事故,造成 24 人死亡。

海军陆战队一直坚持使用它,将其视为对抗美国帝国设想的新型轻型冲突的核心,这种冲突的特点是机动性和速度,正如“部队设计 2030”战略所指出的那样。 地面部队专家安德鲁·费克特(Andrew Feickert)写道:“《2030年部队设计》的支持者认为,目前的海军陆战队设计已经过时,需要新的部队和作战概念才能战胜中国。”

其中一个颇具吸引力的作战概念是 EABO,也称为远征先进基地作战。 这一概念已被位于澳大利亚最高端的事实上的殖民海军陆战队所接受,担心这一事实的公关人员可爱地将其称为海军陆战队轮换部队——达尔文。 人们相信,占领军不会轮换。 该部队由 2,500 名士兵组成,自 2012 年以来每年 4 月至 10 月都驻扎在北领地。

8月27日上午,一架载有23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的V-22B鱼鹰在达尔文北部的梅尔维尔岛坠毁。 三名海军陆战队员被杀。 其他几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这一事件让我回想起另一架鱼鹰在澳大利亚本土坠毁,海军陆战队中型倾转旋翼机中队 265 试图降落在美国海军航空母舰飞行甲板上,但失败了 绿湾 2017 年 8 月 5 日发生的事故。当时还造成 3 人死亡、23 人受伤。

那些声称拥有军事或航空专业知识的人蜂拥而至,为这种白痴和神话的野兽辩护,钦佩其“革命性设计”,“一种飞机-直升机混合体”,彼得·雷顿写道,其中机翼向上倾斜“用于起飞和降落”。着陆并再次返回以进行水平飞行。” 它因其比直升机更远的航程、更高的速度和强大的运载能力而对其用户(尤其是海军陆战队)有吸引力。

雷顿继续歌颂这个致命的混血儿。 “鱼鹰处于航空技术的前沿,在运营服务中没有其他飞机能与它相媲美。” 这其中有一些奇妙而明显的原因,但他更愿意指出它在美国从澳大利亚基地起诉 EABO 行动针对中国的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而不是它的危险。

有关 V-22 鱼鹰的文献记录了这种所谓的“梦想机器”的棘手历史,以及使其诞生的主要国防采购计划的问题。 追随其发展和部署是一种类似于信仰及其伴随的妄想的行为。 理查德·惠特尔(Richard Whittle)在撰写关于问题缠身的机器的文章时发现,无论他写什么,他“通常都会受到某人的惩罚,因为鱼鹰就像国防问题一样接近于宗教问题。 有信徒和非信徒,但对于那些相信对方的人来说,两者都没有多大用处。”

当然,信徒们可能会胡言乱语,声称“鱼鹰的每次飞行都是飞行员、维护人员和飞机制造商的一次学习活动”。 这就引出了这样的问题:此类设备是否应该面世,特别是考虑到它经常夺走用户的生命。

造成如此深不可测的危险记录的其他原因也被提出来分散人们对这艘存在严重缺陷的飞行器的注意力。 例如,美国国家军事航空安全委员会在 2020 年应国会要求进行的一项研究中指出了美军的不良安全记录。 审计发现,2013年至2018年间,美军在训练和日常行动中发生了6000起航空安全“事故”,造成198人死亡、157架飞机损失。 这一可疑成就的费用高达 94.1 亿美元。 鱼鹰似乎发现自己处于良好但易腐烂的伙伴之中。

与其他宗教问题一样,通常涉及一些无形的、全能的折磨者的教义和信仰,那些背负着这个问题的人付出了最高的代价。 随着美国的军事政策继续无情地迈向下一场战争,这一次无耻地利用澳大利亚的战略地产来达到这一目的,它也很乐意将自己的人员安置在对他们和任何潜在对手一样致命的机器中。

Source: https://www.counterpunch.org/2023/09/01/a-killing-design-osprey-fatalities-in-the-top-en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