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的高层公共住房塔楼是城市天际线的标志。 它们与内城郊区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是社会改革者、居民协会和维多利亚州住房委员会庞大的官僚机构之间​​艰苦斗争的产物。 纵观它们的历史,它们既让人又恨又爱,人们对它们的建造提出抗议,而一旦建成,又捍卫它们免遭拆除。

全部 44 座塔现已全部拆除 预计2051年拆除这是丹尼尔·安德鲁斯担任总理的最后一幕。

州政府的“城市更新”政策是一项渐进的私有化计划,该计划已经摧毁了全市近十个无电梯公共住宅区。 这些高层公寓是维多利亚州政府实施雄心勃勃的项目以增加公共住房存量而不是将其出售给最高出价者的时代的最后遗迹。 它们的破坏意味着否认这段历史,从公众意识中消除其遗产,也是维多利亚州消除公共住房长征途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墨尔本雄伟的高层建筑起源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社会改革运动。 与资本主义早期的许多工业化城市一样,重工业、过度拥挤和贫困的结合在墨尔本造成了可怕的住房危机。 到了二十世纪初,卡尔顿、科林伍德和菲茨罗伊等大片内城郊区挤满了生活在贫民窟中的贫困工人阶级家庭。 房屋很狭窄,一块地里最多有三四间住宅。 它们维护得很差,缺乏基本设施。 卫生条件差助长了疾病的传播。

这种情况让许多中产阶级行善者的敏感情感感到震惊。 贫民窟改革最顽固的倡导者之一是卫理公会社会主义者弗雷德里克·奥斯瓦尔德·巴内特(Frederick Oswald Barnett),他用相机记录贫民窟的生活,向当地报纸和期刊提交了数十张照片,以引起人们对居民所面临状况的关注。 作为一名认真的社会改革家,巴尼特主张对贫民窟进行仔细、逐步的修复,并强调恶劣的生活条件并不反映居民的性格。

巴尼特的竞选活动导致住房调查和废除贫民窟委员会于 1936 年成立。该委员会调查了市中心 8 公里范围内的 7,000 多所房屋,发现大多数房屋需要拆除或大规模翻修。 巴尼特的工作包括带领时任总理阿尔伯特·邓斯坦参观贫民窟,促成了 1937 年住房法案的出台以及随后维多利亚州住房委员会的成立。 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在需要时通过重建房屋和重新安置居民来解决贫民窟问题。

1939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早期的项目被搁置,战争造成的建筑材料和劳动力短缺只会加剧住房危机。 情况变得如此危急,以至于从 1946 年到 1954 年,皇家公园成为了佩尔营 (Camp Pell) 的所在地,这是一个军营,后来被改造成紧急住所,供那些因早期贫民窟清理而流离失所的人居住。 当卫生和住房部长为这个不那么亲切地命名为“地狱营”的令人震惊的条件时,一位写信给卫生部的人 年龄 如果部长能说出墨尔本一处更简陋的贫民窟的名称,他愿意向儿童医院捐赠 10 英镑。

从 1938 年到 1956 年,该委员会建造了大约 32,000 个单元,其中大部分是单户住宅和低层公寓,而且大部分位于郊区。 但与此同时,内城区被归类为“贫民窟住房”的住宅数量持续增长。 因此,1956年,政策发生了转变,强调在墨尔本内郊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和高密度公寓楼的建设。 这是战后伟大的贫民窟清理计划的开始,该计划将持续到 1973 年中期。

有两个关键因素促使委员会从低层和混合用途住宅转向现在无处不在的高层公寓。 首先是二战后住房需求的激增以及内城贫民窟问题的持续存在。 1949年,圣劳伦斯兄弟会领导了“各方住房联盟”,在该市奥克利郊区和柯林斯街举行抗议活动,要求更多地关注该市的穷人和赤贫者,并制作了许多关于住房问题的小册子和电影。房地产危机。 到 1955 年,亨利·博尔特 (Henry Bolte) 州长领导的新当选的自由党州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求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个因素是成本。 “多层公寓是经济开发具有高地块价值的地块的唯一途径”,该委员会住房主任兼首席技术官在 1958 年的一份报告中解释道。 购买市中心土地的成本不断增加,促使委员会的董事们以尽可能高的密度为目标,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城市发展教授利比·波特(Libby Porter)指出了这一逻辑。 至今仍在为住房政策提供信息

建筑技术的发展为雄心勃勃的高层建筑建设提供了进一步的经济动力。 1945 年,州政府收购了前军火工厂 Holmesglen 工厂,并将其转交给生产用于房屋建筑的预制混凝土板。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连续生产数百块面板,然后用卡车运输到建筑工地,然后像一副卡片一样组装起来。 到 20 世纪 60 年代初,这项技术已经得到完善,可以使用预制板建造多达 30 层的塔楼。

社会需求、着眼于大规模城市再开发的政府以及现代生产技术的经济性的融合,创造了今天环绕城市的 44 座高层塔楼。 但这一发展并非没有争议。

在1988年的书中 旧房换新房建筑师乔治·蒂比茨认为,在战后时期,委员会放弃了“社会福利价值观”,转而采用冷酷的、技术官僚的方式进行城市更新。 85 岁高龄的巴尼特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受邀参加南墨尔本 32 层的 Park Towers 开发项目的开业典礼。 在那里,他对委员会偏离其最初职责的程度表示失望,据报道当时评论说:“他们已经开始建造高层建筑了。 我们的想法是为了家”。

从一开始,贫民窟居民就对被告知必须离开尽管年久失修但仍深受喜爱的房屋感到不满。 在卡尔顿、科林伍德、北墨尔本及周边地区狭窄的街道和巷道中建立的紧密联系的社区并不愿意以现代化和社会公益的名义而牺牲,但委员会越来越不愿意让居民的担忧成为现实的进步方式。 1958 年,科林伍德市议会召开了一次愤怒的会议,讨论了该委员会在安置和补偿问题上的冷酷态度,据蒂比茨称,市长在会议上指责该委员会“恐吓科林伍德人民”。

整个 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高层公寓在市中心周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引发了新一轮的愤怒浪潮。 在 时尚维尔在 Renate Howe、David Nichols 和 Graeme Davison 合着的书中,记录了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市中心开发的斗争,学生活动家、未来的工党议员皮特·斯蒂德曼 (Pete Steedman) 总结了这种反应。 “该死的怪物块上升了”,他回忆道,“我想只有当其中几个上升时,人们才突然意识到,妈的,这是在做什么,人们开始有了理解”。

该委员会官僚主义越权的顶峰是 1966 年的卡尔顿综合开发区 (CDA) 计划,该计划由建筑公司 Leslie M Perrott & Partners 设计,建议拆除一半以上的郊区,并按照现代主义规划路线重建。 如果该计划得以实施,它将摧毁整个莱贡街购物区,在王子街的位置建造一条六车道高速公路,并拆除并重新开发王子街和维多利亚街之间的所有住房。

对 CDA 和其他发展的反对来自居民、教会团体和受过 20 世纪 60 年代末激进运动教育的活动人士。 到 1970 年,委员会在每个郊区都成立了一个居民协会,负责大规模的重建工作,并由全市城市行动委员会联系在一起。 菲茨罗伊和卡尔顿分会尤其活跃,并成功阻止了分别重建北菲茨罗伊和北卡尔顿部分地区的计划,有时还得到了工会工作禁令的帮助。 卡尔顿协会的共同努力阻止了 20 世纪 70 年代初第二次实施佩罗特 CDA 部分内容的尝试,并在委员会贫民窟清理计划最终失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蒂比茨表示,居民的积极行动已成为该项目的致命弱点。

因此,尽管高层塔楼如今的价值很高,但它们的历史却是曲折的。 现代生活所付出的代价是对穷人和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区的破坏。 有些人会被重新安置在塔楼里,但其他人会分散到更远的郊区,与他们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人分开。 原住民作家托尼·伯奇 (Tony Birch) 在 2006 年接受美国广播公司 (ABC) 采访时回忆说,在被重新安置到菲茨罗伊庄园后,他的母亲“得到了自来水,但她失去了整个家庭”。

另一方面,它们的建设是维多利亚州有史以来最雄心勃勃的公共住房计划的一部分。 这些公寓现代化且宽敞,其中一半以上至少包含两间卧室。 这些塔楼提醒人们,如果有政治意愿,政府有能力为有需要的人建造数千套住房。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塔楼内建立了一些社区,但他们非常反对拆除塔楼。 弗莱明顿高层住宅的居民莎拉告诉媒体 年龄 上个月,“如果他们关心我们,他们就不会感动我们。 都是垃圾。 他们想建造房屋并为富人提供更高的租金。 他们正在把我们从城市转移出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塔楼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 这些公寓最初主要关注老年人和因贫民窟清理而流离失所的人,后来逐渐成为移民的着陆点。 对于许多人来说,高楼大厦在他们离开的国家和他们在墨尔本开始的新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在高层建筑中,你会花很多时间在公共空间”,25 岁​​的南苏丹移民阿瓦克·孔戈尔 (Awak Kongor) 告诉《每日邮报》 监护人 2020 年。“这是非常亲密的,你被迫互相了解。 你知道这些公寓的每一个缝隙、每一个洞、每一个角落。 你刚刚结束战争,所以在你的大楼里找到另一个黑人或非洲人是疯狂的。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弄清楚自己的身份。 我们同时都是离开水的鱼。” 2017 年,弗莱明顿和肯辛顿公寓的移民社区涌上街头,加入反法西斯活动分子的行列。 抗议臭名昭著的种族主义者米洛·伊安诺波洛斯

居民对双子塔有抱怨,这是事实。 经过几十年的系统性忽视和媒体妖魔化公共住房居民的协调一致的运动,以及警察不断的骚扰, 庄园里的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但无可争议的事实是,在澳大利亚几代人以来最严重的住房危机最严重的时期,维多利亚州工党政府并没有采取行动改善现有住房并建造更多房屋,而是拆除并出售该市日益减少的公共住房存量的所有剩余房屋。 拆除高层住宅将摧毁居住在那里的社区,并且将从景观中抹去所有人都有权获得住房以及政府有义务建造住房的任何感觉。

Source: https://redflag.org.au/article/high-rise-history-life-and-death-melbournes-public-housing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