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采矿业被认为是向可持续经济转型的必要条件,但它却增加了我们的能源消耗并破坏了我们的生态系统。 此外,目前矿物开采的增长更多是为了军事技术,而不是可再生能源。 rs21成员 加雷斯·戴尔 如果我们转向公正的过渡,我们可以从去增长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减少采矿的需要。

照片由内华达州土地管理局拍摄,2016 年。Flickr 此处。

本文首次发表于《对话》。

联合国旗舰《全球资源展望》报告描绘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联合国国际资源小组将于本月晚些时候发布报告,报告强调全球原材料消耗量自 1970 年以来已增加四倍,预计到 2060 年将进一步增加 60%。

技术圈——从机场到齐默框架的所有人造产品——已经比生物圈更重了。 从 2020 年代开始,人类延伸的身体——为我们提供庇护的混凝土外壳、让我们飞翔的金属翅膀——的重量已经超过了地球上所有生命的重量。 生产如此大量的物质是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以及动植物迅速灭绝的主要原因。

正如联合国报告所指出的,我们使用的混凝土、金属和其他材料背后的采掘活动正在破坏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采矿业需要吞并大片土地用于开采和运输;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其能源消耗增加了两倍多。

这种上升曲线将继续下去。 对材料的需求不断上升,铜等矿石的质量不断下降,更深、更偏远的矿井需要额外的能源来开采。 将会挖更多的煤层,移走更多的山,为一些人带来闪闪发光的财富,而许多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将成为牺牲区。

关键原材料

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特定类别的材料上。 “关键”和“战略”原材料是指那些因稀缺或地理集中而面临供应风险的原材料,以及大国军事部门和科技行业竞争优势所需要的原材料。 目前,对关键材料的争夺是地缘政治的:每个大国都希望确保盟国的供应。

关键原材料对于绿色转型也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鉴于镍在电池中的作用,欧盟将其视为战略材料。 根据将于 2 月 26 日发布的联合国报告,风力涡轮机需要的矿物输入是典型燃气发电厂的九倍,而电动汽车的平均矿物输入量是传统同类产品的六到十倍。 。

这并不意味着绿色经济将比目前基于化石燃料的经济使用更多的材料。 能源转型技术的矿物需求所产生的能源消耗与其他经济领域的矿物需求所产生的能源消耗相形见绌。 尽管如此,能源转型的矿产需求刺激了铜和锂等行业的采矿热潮。

城市采矿

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采矿业必须进行变革。 在供应方面,可以加大从废品中回收矿物质的力度,例如迫使零售商提供家庭电子废物的收集品,这些废物可以送去加强回收利用。 城市采矿还有空间:例如,从闲置的地下电缆中寻找铜,或从建筑垃圾、污水、焚烧炉灰和其他垃圾区回收元素。

然而,实际上,与新提取的材料相比,二次材料的使用正在下降。 矿物的回收率仍然很低。 联合国对 60 种金属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其中大多数金属的回收率低于 1%。

当前的经济体系使得采掘采矿比城市采矿更便宜、更容易。 采掘业涉及购买廉价土地,通常是在发展中国家。 这些土地被挖掘、粉碎和加工,流程简单,适合资本密集型运营。 相比之下,城市采矿往往是劳动密集型的,需要对废物流进行复杂的国家强制监管。

正如循环经济概念的创始人沃尔特·斯塔赫尔 (Walter Stahel) 在 2006 年所建议的那样,政府拒绝将税收从劳动力税收转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城市采矿业深受其害。在引入强有力的监管和税收之前,所有形式的采矿业都将受到影响。循环经济风险释放反弹效应。 因此,向市场投入更多材料会降低价格,这往往会加速经济增长、增加能源消耗并加剧环境危害。 简而言之,城市采矿或循环经济本质上并不“绿色”。 所有此类工程项目的进步潜力都受到政治经济框架的控制。

去生长是答案吗?

工程和绿色增长计划的不足导致人们对去增长战略的兴趣日益浓厚。 该术语并不是暗示所有经济部门都应该萎缩,而是为了使社会与自然关系恢复某种平衡,全球对材料和能源的不可持续使用必须以平等的方式从根本上减少。

随着环境危机的规模变得越来越令人畏惧,即使是温和的声音——而不是去增长者——也认识到,某些行业,如航运和航空,将不得不在未来 20 或 30 年内削减到几乎为零。

这对于关键矿物意味着什么? 它们应保留给优先部门:对穷人生计至关重要的商品以及对能源转型至关重要的商品。 正如去增长者杰森·希克尔(Jason Hickel)所说,“目前致力于生产 SUV 的工厂可以生产太阳能电池板。” 目前正在开发私人飞机的工程师可以致力于创新更高效的火车和风力涡轮机。 目前快时尚公司雇用的劳动力可以为建筑物的隔热做出贡献。 在公共再培训和绿色就业计划的支持下,这些部门层面的“公正转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简化原材料的使用,并可以向下修正对 2060 年完全不可持续的材料使用的最新预测。

Source: www.rs21.org.uk



Leave a Reply